首先,让我们理解私有VLAN的基本概念。在PVLAN中,Isolated组内的设备无法与同一组内的其他设备通信,而Community组内的设备则可以互相通信。同时,这两个组都可以与Primary VLAN的Server进行通信。这些通信都是基于二层网络的,如果需要与其他网段进行通信,我们必须进行一些额外的配置。
以一个具体的网络架构为例,假设我们有一个Primary VLAN 2,其网关为192.168.2.1/24。此外,我们还设有两个Secondary VLAN:一个是Community组的VLAN 5,另一个是Isolated组的VLAN 3。还有一个Server所在的VLAN 7,网关为192.168.7.1/24。
配置过程大致如下:
首先,需要为每个vlan设置相应的属性。这包括确定VLAN的类型(Isolated、Community或Primary)以及分配相应的端口。通过图形界面或命令行界面进行配置,确保每个VLAN的属性正确无误。
接下来,创建VLANIF接口,这是为每个VLAN分配ip地址的关键步骤。例如,为VLAN 2分配192.168.2.1/24,为VLAN 7分配192.168.7.1/24。这些接口将作为每个VLAN的网关。
在Layer3设备上开启路由功能,这是实现不同VLAN间通信的关键。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需要能够处理来自不同VLAN的流量,并将它们正确地路由到目的地。
最关键的一步是IP接口映射。这一步将VLAN与物理接口或虚拟接口相关联,并确保流量能够正确地通过这些接口转发。例如,将VLAN 2的接口映射到物理接口eth0,将VLAN 7的接口映射到物理接口eth1。
配置完成后,进行验证至关重要。确保所有PC能够ping通Server,这表明我们的配置是正确的,设备之间的通信没有问题。
在实际操作中,由于大多数设备都是Access端口,抓取的包通常不包含标签。为了更好地分析流量,可以配置一台交换机为Trunk模式,并通过端口映射来抓包。这样,我们能够看到报文如何在不同的VLAN间传输,并了解CPU如何处理这些报文。
具体来说,当一个报文进入Secondary VLAN 5的端口时,它会被打上VLAN 5的标签。然后,报文通过Trunk端口传输到对端交换机,上传到CPU进行处理。CPU将报文重新打上Primary VLAN 2的标签,然后回传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转发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旦路由规则建立起来,后续的转发就会变得简单。
总之,私有VLAN的配置和管理是网络架构中的一项重要任务。通过正确的配置,我们不仅能够实现不同设备间的隔离和通信控制,还能确保与其他网段的顺畅通信。这不仅提高了网络的性能,也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。
关于私有vlan之Isolated组内不可通讯,Community组内可通讯,两个组都可以与Primary的Server通讯。这些仅仅是二层的通讯,若有与其他网段的通讯需求,该增加怎样的配置呢?
Primary VLAN 2,网关192.168.2.1/24, Secondary PVLAN 5 Community ,Secondary PVLAN 3 Isolated ,Server数VLAN7,网关192.168.7.1/24。
一:配置过程
配置VLAN属性。
创建VLANIF接口。
Layer3开启路由功能。
最最重要的一步:IP接口映射。
二:验证
4台PC均可ping通Server。
三:抓包
由于几台设备都是access端口,所以抓到的包都不带tag。所以可以通过另外一台交换机配置Trunk,然后通过端口映射抓包。
抓包分析:报文进入Secondary VLAN5端口,打标5,Trunk到对端交换机,上传到CPU,CPU处理,打标Primary VLAN2,回传,上传CPU,CPU处理,解标给相应端口。另外,一次路由,多次转发,后期就没这么麻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