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企业网络中,数据包从A点到B点,靠的不是“直觉”,而是路由策略——它决定了流量走哪条路、是否可达、是否最优。很多网络问题,比如访问慢、部分网段不通、跨区域访问失败,根源往往出在路由策略设计不合理。那么,路由策略到底有哪几种?各自适合什么场景?

特点:手动配置,固定路径,无自动调整能力
管理员在路由器上手动写入目标网段和下一跳地址,例如:
iproute 192.168.10.0 255.255.255.0 10.0.0.1
这条命令告诉路由器:“要去192.168.10.0/24,就发给10.0.0.1”。
适用场景:
网络结构简单、拓扑稳定(如小型办公室);
需要精确控制流量路径(如安全审计要求);
作为动态路由的补充或备份。
优点:配置简单、资源占用低、安全性高(无路由广播)。
缺点:无法自动适应网络变化,维护成本高。
✅建议:在分支节点或边缘设备上使用静态路由,避免动态协议开销。
2.默认路由(DefaultRoute)
特点:兜底策略,“不知道去哪就走这条路”
默认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种特例,目标网段为0.0.0.0/0,代表“所有未知目的地”。
bash
编辑
iproute 0.0.0.0 0.0.0.0 203.0.113.1
常用于企业出口路由器,将所有外网流量导向ISP网关。
适用场景:
企业只有一个出口(单ISP接入);
简化路由表,减少设备负担;
作为动态路由失效时的最后保障。
注意:多出口环境下,仅靠默认路由无法实现智能选路,需配合策略路由或BGP。
3.动态路由(DynamicRouting)
特点:自动学习、实时更新、适应拓扑变化
动态路由协议让路由器之间“互相交流”,自动构建路由表。根据适用范围,分为:
(1)RIP(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)
距离矢量协议,最大跳数15;
配置简单,但收敛慢、扩展性差;
仅适用于小型网络,现基本被淘汰。
(2)OSPF(OpenShortestPathFirst)
链路状态协议,基于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;
支持分区域(Area)、快速收敛、负载分担;
广泛用于中大型企业内网,是园区网主流选择。
(3)BGP(BorderGatewayProtocol)
路径矢量协议,用于自治系统(AS)之间;
支持复杂策略控制、多出口选路、路由聚合;
互联网骨干和多ISP接入场景的唯一选择。
动态路由优势:自动适应故障、扩展性强、减少人工干预。
代价:配置复杂、占用CPU/内存、需规划合理区域或AS结构。
4.策略路由(Policy-BasedRouting,PBR)
特点:不按“目的地”走,而按“策略”走
传统路由只看目标IP,而PBR可以基于源IP、协议类型、端口号、报文长度等条件,强制指定转发路径。
典型应用:
让财务部流量走高带宽专线,市场部走普通宽带;
视频会议流量优先走低延迟链路;
某些服务器回程流量强制经防火墙审计。
配置示例(华为/H3C):
acl number 3000 rule permit source 192.168.10.0 0.0.0.255 traffic classifier finance if-match acl 3000 traffic behavior to_isp1 redirect ip-nexthop 203.0.113.1 qos policy pbr_finance classifier finance behavior to_isp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/0/1 qos apply policy pbr_finance outbound
注意:PBR绕过常规路由表,需谨慎使用,避免环路或黑洞。
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策略?
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策略?几种常见路由策略推荐
| 网络规模 | 推荐策略 |
|---|---|
| 小型办公室 | 静态路由 + 默认路由 |
| 中大型企业内网 | OSPF + 默认路由(出口) |
| 多分支机构 | OSPF(内网)+ BGP(广域互联) |
| 多ISP出口 | BGP 或 PBR + 动态路由 |
| 特殊流量调度 | 策略路由(PBR) |





返回顶部